1、甲醛的来源
室内空气中的甲醛,主要来自于各类(劣质)板材中的(劣质)胶水,其中以脲醛树脂胶水为代表。
根据百度百科的说法:固化后的脲醛树脂颜色比酚醛树脂浅,呈半透明状,耐弱酸、弱碱,绝缘性能好,耐磨性极佳,价格便宜,它是胶粘剂中用量最大的品种,特别是在木材加工业各种人造板的制造中,脲醛树脂及其改性产品占胶粘剂总用量的90%左右。脲醛树脂由尿素和甲醛反应缩聚而成,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,存在着释放甲醛的问题。这便是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最主要来源。
当然,也有其他的来源,比如纺织品、魔术擦、甚至书籍,但这些都不算主要来源。擒贼先擒王,要想除甲醛,还是请多多关注各种人造板的优劣。
所以这种方法,我们不推荐!
这个招数管用。但是——活性炭的问题在于,其内部的多孔,不仅会吸附甲醛,也会吸附很多其他的东西,比如VOC(挥发性有机物)类气体、水分等等。
举个很容易理解的例子——将活性炭扔到水里几分钟,然后再捞出来,因为已经吸满了水分,这时候的活性炭对于甲醛的吸附基本等于零。
所以这种方法,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和补充,并不能依赖。
当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有了良好的互通之后,室内外的空气质量是一致的。室外的甲醛浓度基本是零,所以只要在通风良好的情况下,你的室内的甲醛浓度也基本是零。
现在正好是夏天,由于温度很高,甲醛释放的速度也会快很多,此刻正是通风的最佳时期。
第一,氨气本身就是一种空气污染,尿素化肥的气味和厕所小便池的气味,那就是氨,你肯定不想家里有这种气味;
第二,我们前面说过,甲醛最大的来源是板材里面的劣质胶水,铵离子和板材释放出来的甲醛反应很快,几分钟到几小时,这些铵离子就反应光了,但板材中会一直源源不断的释放甲醛,直到那些劣质胶水基本分解光了为止,这个过程可以持续好多年(当然,最开始是最快的,越到后面几年越慢,甚至可以忽略不计),难道你要隔三差五就治理一次?
强氧化剂也面临铵离子的第二个问题——一次性的治理,解决不了甲醛源源不断的释放。强氧化剂反应光了之后,后面释放出来的甲醛,都靠您自己的身体来人肉治理了。
其实这是业内皆知的问题,如果有人拍胸脯说绝不反弹,那你要小心了。在夏末秋初的时候,甲醛治理公司的日子比较好过,因为越往后温度越低,甲醛的释放会大大减慢,这个时候拍胸脯说不反弹的人比较多。相反,在春末夏初的时候,日子就难过了。因为刚治理完没几天,气温就升高了,甲醛就反弹了。当然,也有胆大包天的敢在这个时候猛拍胸脯,说不反弹。
想要不反弹,下面这招或许有可能,但其实并不如此。为什么?我们接着往下说。
3、光触媒
现在很多甲醛治理公司都打着光触媒的口号。触媒是日语,翻译过来就是催化剂的意思。
如果你还记得初中化学的话,应该知道,催化剂最大的特点就是——不会随着化学反应的进行而消耗或减少。正是这样一个特点,理论上就可以用来解决以上两种方法中,铵离子、强氧化剂反应光了的问题。也就是,可以达到持续、持久治理的目的。有人会问,那岂不是只要用了光触媒,就可以高枕无忧了?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这么完美的事情,而正是有了这么多的不完美,我们才有了追求的目标和人生的乐趣。
这类测试,用的是甲醛溶液作为甲醛释放源,量是固定的,就那么几滴,这么点甲醛用不了多久就会完全反应掉。但你要知道,我们室内装修板材里的甲醛是源源不断释放的,这个量,比测试用的那几滴甲醛溶液多多了;
其次,测试过程中,只考虑了甲醛的问题,如前文所讲,室内装修的空气污染不光是甲醛,还有很多其他的有害气体,这些也会和光触媒作用,从而导致光触媒忙不过来,腾不出多少力量来除甲醛,更不要说污染浓度很高时候的催化剂中毒问题了。
希望各光触媒厂商向该空调厂商学习,多一些实诚,少一些套路。消费者在成长,会越来越聪明,眼睛会越来越雪亮。与其不断的、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更新套路来糊弄消费者,不如从一开始就坦诚相待,从而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产品和服务上去。
既然这种检测方法相当于掩耳盗铃,那有没有更合适的检测方法呢?
实际上,我们在去年就拟定了一个更加接近于实际情况的检测方法。其实就是参考板材中甲醛的检测方法GB/T 17657中的气候箱法,将一块劣质密度板放入气候箱,作为持续的甲醛释放源,气候箱设置一定的温度和换气率,每隔几小时抽取气候箱中的空气,测定一次箱内甲醛浓度,等到数值稳定后,这就是箱内甲醛浓度的初始值。然后根据产品使用说明,放入(或施工)除甲醛产品,每隔24小时测一次箱内甲醛浓度,计算去除率以及查看变化趋势。下表是某个除甲醛产品实测的例子:
如果您有更接近实际情况的检测方法,请不吝赐教。
甲醛治理建议
1、在尽可能的情况下,做好通风。现在是夏天,正是甲醛释放最快的时候,通风一个夏天,效果明显。
2、甲醛治理公司,有一定效果,但是并不能一次搞定,也无法保证不反弹。吹牛吹得厉害的,请远离。温度升高时,请对甲醛浓度进行再次检测。
3、甲醛检测也有一些坑,如果您有熟悉的、靠谱的检测机构,请避免使用和甲醛治理公司有来往的检测机构。
本文来源:
文章评论